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公路、铁路(含轻轨)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噪声有关问题的通知

时间:2024-06-28 18:15:01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485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公路、铁路(含轻轨)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噪声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

环发[2003]94号




关于公路、铁路(含轻轨)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噪声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

随着公路、铁路(含轻轨)建设的迅速发展,交通噪声引发的扰民纠纷日益突出。为了有效地控制交通噪声污染,保证区域环境质量符合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现就公路、铁路(含轻轨)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噪声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在公路、铁路(含轻轨)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涉及到环境噪声问题,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十条、十二条、三十六条、三十九条的规定执行。

二、在已划分声环境功能区的城市区域,其评价范围内应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93)执行,未划分声环境功能区的城市区域,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认其功能区和应执行的标准。

三、公路、铁路(含轻轨)通过的乡村生活区域,其区域声环境功能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参照《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93)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GB /T 15190-94),确定用地边界外合理的噪声防护距离。

评价范围内的学校、医院(疗养院、敬老院)等特殊敏感建筑,其室外昼间按60分贝、夜间按50分贝执行。

四、建设的公路、铁路(含轻轨)通过现有城镇、乡村生活区、学校、医院、疗养院等噪声敏感建筑物的,根据区域声环境质量要求和环境噪声污染状况,可以采取设置声屏障、拆迁或者改变建筑物使用功能等不同的措施控制环境噪声污染。

五、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原《关于公路建设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噪声适用标准有关问题的复函》(环函[1999]46号)废止。

二○○三年五月二十七日



浅谈民事诉讼时效的举证

黄淑芳 曲刚


  关于诉讼时效举证责任分配问题,在实践中,人民法院办理该类型案件都是将诉讼时效的举证责任分配给原告,即在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后,被告提出原告的起诉已超过法律保护期间的,则要求原告对没有超过法律保护期间的事实提供证据予以证明,否则即判决其败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问题规定》也没有明确规定在各种不同情形下应当由哪一方当事人对诉讼时效负有举证责任。只是在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风险提示书的第四条规定了原告对于超过诉讼时效的事实负有举证责任,这种一概将诉讼时效的举证责任划归原告,其公平性、合理性及正义性令人无法信服。笔者诉讼中当事人援引诉讼时效的有关规定时,要尽可能地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合理地、均衡地分配举证责任。
一、诉讼时效完成的举证责任
理论上将诉讼时效的完成定义为民法意义上的抗辩权。抗辩权是指为了吞并、对抗请求权的一种民事法律意义的权利。所谓抗辩,一般是指当事人通过提出与对方所主张的事实不同的事实或法律关系以排斥对方的事实主张的行为。在诉讼中,当事人主张的实体法上的抗辩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一是权利障碍抗辩,即妨碍对方所主张的法律效果发生之抗辩;此类抗辩特点在于权利或者法律关系欲发生之初或者变动之初,便与发生或者变动权利或法律关系的事实发生对抗,阻止它们发生或变动。例如行为人无行为能力的抗辩、正当防卫抗辩、紧急避险抗辩等。二是权利消灭及抗辩,即消灭对方所主张的曾经发生的权利之抗辩。该抗辩权的目的在于权利或法律关系发生之后,在权利人欲行使请求权时与之对抗。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是法律关系被变更或撤销;另一种是权利或法律关系发生后,引起其变更或消灭。例如清偿、提存、债务免除、解除条件成就等。三是权利排除抗辩,即排除或阻止对方所主张的已发生的权利之抗辩。民事实体法中的抗辩权包括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先诉抗辩权等。诉讼时效期间的届满,是民法(实体法)中为义务人提供的据以对抗权利人之请求的抗辩权利。按照举证责任的分配的一般原则,主张权利者应当对其主张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否认者对被否认的事实不承担举证责任,而抗辩者则须对抗辩事实承担举证责任。这一理论渊源于罗马法中关于举证责任分配的一个重要原则,即“提出主张的人有证明的义务,否定的人没有证明的义务” 。就我国民法通则所规定的诉讼时效而言,它实际上是一种权利排除抗辩。笔者认为:凡主张权利或法律关系存在的当事人只需对产生该权利或法律关系的要件事实负证明责任,不必对不存在妨碍该权利或者法律关系发生的事实负证明责任。存在妨碍该权利或者法律关系发生的事实的举证责任,由否认权利存在的一方当事人负担。也就是说,主张者应当对其所主张的事实进行举证,否认者则应当对其抗辩所依据的事实进行举证。在诉讼中,如果被告主张时效期间完成之抗辩,其必须对此种抗辩所依据的事实予以证明,即必须证明诉讼时效期间的开始和届满,尤其是必须证明诉讼时效期间从何时开始。当双方因诉讼时效期间从何时开始以及是否届满发生争议,并且最终法院难以准确认定时,应当由提出时效抗辩的一方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二、诉讼时效中断的举证责任
所谓的诉讼时效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进行中,因发生法定事由致使已经进行的诉讼时效期间全归无效,待中断时效的事由消除后,重新开始计算诉讼时效期间。诉讼时效中断的主张,是对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之抗辩主张的再抗辩,应当由主张诉讼时效中断的权利人就中断的事由负举证责任
在义务人(一般为被告)已经证明了诉讼时效期间的开始和届满的事实时,如果权利人(一般为原告)提出存在诉讼时效中断的事实,则该事实实际上是对义务人提出的时效已经届满的抗辩主张的再抗辩,对于这种再抗辩所依据的事实,应当由权利人负责举证。基于相类似的道理,诉讼时效的中止,亦应当由权利人负责举证。
  三、诉讼时效中断事由结束的举证责任
关于诉讼时效中断事由的结束之主张,是义务人(被告)对权利人(原告)提出的诉讼时效中断之主张的再抗辩,该举证责任笔者认为应当由主张诉讼时效中断事由已结束的义务人负举证责任。关于诉讼时效中断已经结束的事实,实际上是对诉讼时效中断之再抗辩事实的再抗辩,对于该抗辩所依据的事实,理应由主张中断事由已经结束的义务人负责举证。在权利人证明了诉讼时效中断的事实后,如果义务人认为即使存在诉讼时效中断的事实,但自中断终止后重新计算的诉讼时效期间仍然是届满的,则义务人须对诉讼时效中断的结束负举证责任。 
综上,关于诉讼时效的举证问题,应当在当事人之间合理地、均衡地分配举证责任。如果将该责任全部分配给原告,将不利于交易的安全,不利于鼓励义务人诚实履约行为,不利于我国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在当事人之间应将诉讼时效完成、诉讼时效中断、诉讼时效中断事由的结束举证责任分配给主张者 。

劳动部办公厅对《关于农民轮换工有关政策问题的请示》的复函

劳动部办公厅


劳动部办公厅对《关于农民轮换工有关政策问题的请示》的复函
劳动部办公厅


复函
宁夏回族自治区劳动人事厅:
你厅《关于农民轮换工有关政策问题的请示》(宁人劳〔察〕字〔1996〕296号)收悉,经研究,现函复如下:
一、关于农民轮换工户粮关系发生变化后的合同期限问题。按照《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1991年国务院令第87号)的规定,在艰苦工种岗位上工作的农民工应当定期轮换,这主要是为了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因此,凡在国务院规定实行定期轮换的岗位上
工作的职工,无论其户粮关系是否发生变化,都应当继续执行合同期限最多不超过8年的规定。
二、对于因工负伤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轮换工的因工致残抚恤费,应继续执行《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中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并执行《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号)第二十四条关于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的规定。





1996年10月3日